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23日)發表本屆特區政府最後一份《財政預算案》,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下稱「協會」)歡迎預算案增撥資源控疫防疫,並推出多項紓困惠民措施,協助受疫情影響的企業和市民緩解燃眉之急。協會亦支持特區政府投資未來,落實有關推動創科研發、強化知識產權制度等政策,有利業界把握疫後經濟恢復的發展機遇,重振香港經濟活力。
加強企業支援力度 解周轉困擾
協會歡迎政府寬減多項稅款及收費,並推出多項措施,包括延長「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申請期、優化「百分百擔保企業特惠貸款」、延長「預先批核還息不還本計劃」至今年十月底等,均有助舒緩企業因疫情帶來的資金周轉問題。尤其近年環球供應鏈反覆不穩,以致貨運價格高企,政府推出「出口信用擔保計劃」,為出口融資作最高七成的信貸擔保,將有助出口商應對融資壓力、穩定現金流。
協會認同抗擊疫情為當前急務,支持政府增撥資源加強控疫、紓解民困。預算案提出派發新一輪電子消費券,不但有助減輕疫情下市民的經濟壓力,亦可惠及因社交距離措施收緊而大受影響的各行各業,帶旺整體消費氣氛,為促進本港經濟持續復甦增添動力。
增撥創科發展資源 吸工業專才
創新科技與工業發展相輔相成,協會樂見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為創科發展投放大量資源,包括成立50億元「策略性創科基金」、加強資助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的研發工作、預留100億元推動生命健康科研等。協會相信上述政策有助推動創科持續發展,為香港建設成為國際創科中心注入強心針。
本港工業一直對專業人才需求甚殷,協會支持政府擴闊「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的涵蓋領域,新增「微電子」、「集成電路設計」專才,同時亦延長職業訓練局的「職業教育及就業支援計劃」。上述舉措將為創科及工業界提供更多所需人才,助力本港智能製造及「再工業化」發展。
協會亦欣見政府對本地大學初創發展能力的認可,透過「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為大學初創企業與私人投資作1:1資金配對,並增加每所大學資助額至1,600萬元。相信此舉可為本港初創企業發展帶來更多活力,進一步強化「官產學研」合作,吸引更多私人企業投資研發,豐富本地創科生態圈和產業鏈。
推動知識産權發展 倡專利融資
國家「十四五」規劃首次提出支持香港建設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協會喜見政府強化香港知識產權制度,包括增撥資源以提升香港處理原授專利申請的實質審查能力、推進在港實施國際商標註冊制度、推廣本港知識產權專業服務等。
協會會長戴麟對此深表支持,並建議政府借鑒內地相關經驗,制訂知識産權融資政策,他表示:「目前在香港,企業向銀行等金融機構申請融資,其審視抵押品,仍然偏重於不動產;惟對中小型科技企業而言,常見且較易提供的有價值資產,多為在經營過程中積累的知識產權。本會曾於年初就知識產權融資向當局提交建議書,期望政府積極考慮設立專責小組,探討推動專利融資的可行性,以促進香港高新技術及智能製造業的蓬勃發展。」
投入國家發展大局 作疫後部署
此外,協會亦樂見政府為疫後經濟發展作好部署,一方面繼續加強對外貿易連繫,協助港商拓展東盟地區、中東等海外市場。另一方面,預算案推出「內地發展支援計劃」,並撥款50億元設立「大灣區投資基金」,將有助工商業界發揮本港獨特優勢,以粵港澳大灣區為切入點,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把握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機遇,開拓內地商機。
結語
協會殷切期望特區政府可盡快發放電子消費券,並及早落實預算案其他紓困措施,為受疫情影響的企業和市民帶來「及時雨」。縱然疫情仍然嚴峻,惟協會相信,在國家全力支持及特區政府的帶領下,社會各界團結一致,終可戰勝疫情,讓香港經濟從寒冬中復甦,市民生活得以重回正軌。
###
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簡介
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於1989年開始籌組成立,並於1992年正式註冊。主要成員為「香港青年工業家獎」歷屆獲獎者。協會致力團結香港工商界友好,凝聚各方力量。會員在推動香港工業發展的同時,亦不忘回饋社會,熱心公益及關心國家大事,積極參與內地及本港的社會活動。協會轄下設有7個委員會,分別為香港及內地事務委員會、教育及培訓委員會、國際事務委員會、會員事務委員會、公關委員會、設計及科技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專責不同會務範疇。此外,協會於1997年設立基金會,致力資助各教育機構,如工業及專科學院、非牟利團體等,支持本港青年教育及公益事務。
傳媒查詢
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
電話:2424 1511
電郵:info@hkyic.org